立即搜索

油气,筑牢国家能源安全之基

来源: [db:出处]  作者:中国能源报  日期:2023-12-11  属于:化工资讯 点击: 

       45年来,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作为重要的一次能源,石油和天然气是支撑我国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压舱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油气行业发展和能源供应安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殷切期望。从“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到“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从“能源安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到“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到“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我们的油气”……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迈入崭新阶段、开启壮阔航程。

       45年来,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石油天然气市场日益开放、多元,油气资源有了大规模发现、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创新突破不断、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已基本建成完整的石油天然气工业体系。

       45年来,我国原油产量从实施一亿吨“大包干”跃升至2.04亿吨,天然气从“无足轻重”到年产量2200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管道也不断“织网”,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已经达到1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三;炼油能力接近10亿吨/年、乙烯产能接近5000万吨/年,成为名副其实的炼油大国和乙烯大国。

       45年来,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作业现场。许书晨/供图

       加“油”增“气” 稳步提升供应能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原油年产量1.06亿吨,虽然是建国初期原油年产量12万吨的833倍,但保持高产稳产不易。彼时,天然气多为油田伴生气,产量几乎可以不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刘毅军告诉记者:“我国不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原油稳产增产、天然气快速上产。45年来,油气产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油气产能建设快速增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2年底,我国原油年产量增长至2.04亿吨,天然气年产量增长至2200亿立方米。其中,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向深水进军,海上油气产量突破6800万吨油气当量,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深地”资源加快增储上产,塔里木油田富满油田等取得重要突破,发现规模优质储量。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老油气田,不断突破开发极限,保持产量硬稳定。45年来,我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实现2%和6%的年均增长,是同期全球油气产量年均增速的2.5倍和2.2倍。

       油气增储上产为能源的饭碗“添粮”兜底。2022年,我国油气自给保障率同比提升约2%,原油自给保障率提升至28.8%,天然气自给保障率提升至近60%。

       保障油气供应是能源安全的核心,而解决好油气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45年来,我国油气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其中,国内油气管道从零起步到初步形成“全国一张网”,管网规模超过18万公里,初步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中亚油气管道、中俄油气管道(东、西双线)、中缅油气管道、海上进口四大油气进口通道进一步巩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

       炼油行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22年底,我国炼油总产能已达9.2亿吨/年,其中千万吨及以上炼厂增加到32家,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大国。我国乙烯产能达到4675万吨/年,成为世界乙烯产能第一大国。我国乙烯产能仍处于扩能高峰期,预计“十四五”末可以达到7000万吨/年左右,进一步稳固世界第一大乙烯生产和消费国地位。

       “目前,油气行业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象征着中国油气行业的实力,也支撑和保障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能全对记者说。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钻井平台。中国海油/供图

       锐意变革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油气保供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活力逐渐迸发,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石油、天然气领域是践行改革开放的“主阵地”,多位受访专家对记者表示,改革开放45年以来,我国油气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和完善,一个多元、开放、充满活力的油气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谋远等撰文指出,我国石油工业改革历程经历了放权让利、建立市场经济管理体系、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四个阶段。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蹚出一条新路”,1978年—1988年,我国石油工业通过率先采取产量包干政策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使中国石油工业走上自我壮大的轨道,先后成立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三大油气公司,实现石油工业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

       改革持续向前向深。1989年—1998年,石油行业实施以价格为中心的流通体制改革、石油石化两大公司大重组、企业全面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探索油公司改革试点,进入以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为核心的改革新阶段。

       1999年—2012年,改革多年的油气行业以更开放的姿态开启“新局”,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踊跃进入石油石化行业,行业开放和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三大石油公司通过主营业务股份制改革及境内外上市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石油行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均取得瞩目成绩。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改革进一步朝市场化方向迈进,国家油气管理的体制实行政企分开,逐步建立起石油工业管理新体制。

       2013年后,我国油气领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并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体制,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体系;改革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油气产品定价机制、深化国有油气企业改革、完善油气储备体系等。

       201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管网公司成立,成为油气体制市场化改革中的标志性事件和转折点,标志着以“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油气市场化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在上游,矿业权的市场化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市场准入制度深入实践,改变了原来油气资源矿业权无偿划拨的状况,矿业权的退出、流转以及评估评价制度得到完善;在中游,管输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和对自然垄断环节的监管制度基本完备,打破了过去管网少且主要由少数一体化企业来经营的局面,‘X+1+X’的市场格局和架构得以形成;在下游,加油站的建设经营、燃气市场参与主体、炼化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都非常高。同时,我国也在加快建设石油天然气交易市场体系,完善终端价格体系,为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对记者表示。

▲中俄东线明水压气站。国家管网/供图

       理论突破 向“油气禁区”要产量

       技术创新是油气行业破解能源资源约束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油气行业不断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在连续型油气聚集与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深层—超深层油气地质勘探理论、绿色稠油开采理论等理论和技术创新指导下以及创新战略指引下,绘制出一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施工图”,蹚出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随着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和资源品位逐步下降,持续增储上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国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勘探开发程度低,是未来油气行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的主攻方向和天然气增储上产新的增长极。经过不懈努力,我国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产量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比例由不足7%升至约14%。陆相页岩油逐步成为石油开发稳中上产的重要领域。中国石油在长庆油田鄂尔多斯盆地探明地质储量超10亿吨的页岩油整装大油田;在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勘探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12.68亿吨;青海油田所处的柴达木盆地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战略性突破。中国石化在页岩油勘探开发领域获得多项突破,2021年11月,胜利油田在东部探区获页岩油勘探开发重大进展,上报首批预测页岩油地质储量4.58亿吨,初步测算该地区页岩油资源量达40亿吨以上;2021年12月,页岩油勘探再获战略突破,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地区落实有利区面积420平方千米、页岩油资源量3.5亿吨。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鄂尔多斯盆地探明地质储量超10亿吨的页岩油整装大油田;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勘探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12.68亿吨;青海油田所处的柴达木盆地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战略性突破。

       此外,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东部探区获重大进展,上报首批预测页岩油地质储量4.58亿吨,初步测算该地区页岩油资源量达40亿吨以上。2021年12月,页岩油勘探再获战略突破,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地区落实有利区面积420平方千米、页岩油资源量3.5亿吨。作为我国首个投入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产气量已突破600亿立方米。

       煤层气也齐头并进。2023年,我国深层煤层气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鄂尔多斯盆地发现首个千亿方深煤层气田,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新选择。

       当下,科技创新助力勘探开发进入纳米级页岩系统、万米级特深层“油气禁区”,开辟油气勘探战略新领域。各大油气公司在非常规、深层超深层特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的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已形成深层超深层常规气、致密砂岩气、3500米以浅海相页岩气、中高阶煤层气等多领域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系列。

       “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在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不断创新“两把斧”加持下,油气勘探开发攻入“地下珠峰”找油气、挺进深海探油气、深掘万米寻油气,让能源粮仓和油气储备更加殷实,也让我们的能源饭碗装满优质“粮”。

       绿色转型 综合能源多点开花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传统化石能源领域肩负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的双重责任。油气行业始终把绿色低碳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为构建更加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贡献力量,立足并延伸传统主业,逐步形成具有“石油企业特色”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2023年初,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行动方案》,强调统筹推进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在稳油增气的基础上,加快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2021年5月,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首座移动式光伏发电站正式投运,年发电量可达11.68万千瓦时,年碳减排量预计90.7吨。中国石化提出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将在全国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规划绿氢产量超百万吨,打造全国最大规模的氢气制备、储运及加注网络。传统加油站行业也在运用光伏提升效率。中国石化海口龙桥高级旅游服务区加油站光伏项目利用闲置屋顶生产绿色电力,除满足加油站全部用电需求外,还可让多余电量供给服务区其他业态。

       中国海油聚焦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氢能等业务,建设中国海油特色的综合能源公司。根据其新能源投资发展计划,“十四五”期间,该公司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占比要达到5%—10%。到2025年,目标获取海上风电资源500万千瓦到1000万千瓦,装机150万千瓦;获取陆上风光资源500万千瓦,投产5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

       2021年,中国石油首个集中式光伏电站——玉门油田200兆瓦光伏示范项目并网发电,树立中国石油老油田清洁转型的示范标杆。无论是基于现有传统油气业务延伸发展氢能、地热,还是基于自身优势发展风电、光伏等,中国石油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都值得关注。该公司积极推进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风光发电、地热等新能源业务稳步拓展。2022年,公司风光发电装机规模超140万千瓦,新增热供暖面积1006万平方米,国内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达到800万吨标准煤/年。

       “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绿色转型步伐走得很快,从几大石油公司的战略定位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业务布局目标定位为向综合能源发展。不仅发展传统的石油天然气业务,还往氢能、绿电以及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发展。”郭焦锋称,“几大石油公司在绿色发展方面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比如中国石化已经成为央企氢能产业链的‘链长’,带头推动整个氢能领域的发展。同时他们也积极利用油田自身的地理优势布局光伏、风电,用可再生能源去替代原来在钻探、采油过程中的传统能源,绿电利用规模、利用比例和利用范围均在逐步提升。可以说,在绿色转型方面,这些年来石油行业尤其是主要的石油公司作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很大的成效,对我国绿色能源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弘扬石油化工精神,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传国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广石油化工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立即搜索